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的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老年脊柱疾病逐漸受到廣泛關注。
會議采用主題發言與病例討論的形式,從老年脊柱患者的臨床評估、治療難點、熱點、手術適應證、并發癥等方面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旨在提高骨科醫生對老年脊柱疾病規范診療的能力。
黨耕町教授致辭
會議正式開始之前進行了簡短的開幕儀式,我國知名骨科老前輩、德高望重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黨耕町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指出,老年脊柱疾病發病率高,嚴重影響老年人日常活動能力,隨之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基于此,國家提出骨科醫生要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管理老年人健康的要求是指不單單治療脊柱疾病,更多是要求醫生轉變思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黨教授還表示,北京地區老年脊柱沙龍一直以來關注老年脊柱健康問題,堅持每年四期活動已超過十年,討論內容貼近臨床,力求解決實際問題,已成為該領域的品牌會議;未來希望沙龍依托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及成員,擴大研究范圍,加深對疾病及診療方式的認識,將活動辦得更好。
李放教授致辭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學術交流活動受阻,但是阻擋不了各位嘉賓對學術探討孜孜不倦的熱情。”大會主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骨科分會脊柱學組組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李放教授在致辭中講到。
李放、孫常太教授主持會議
開幕式過后正式進入主題演講,本環節由李放教授與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副組長、北京醫院孫常太教授主持,五位北京地區脊柱外科專家圍繞老年脊柱疾病的診治,分別帶來精彩內容。
李危石教授作報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危石教授分享了《椎體CT值在老年腰椎疾病患者術前評估中的作用》的內容。他指出,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骨質疏松發生率是50%,且容易發生內固定松動等相關性并發癥。李教授通過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發現,利用椎體CT值診斷椎體骨質疏松情況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比較高,并且在診斷骨質疏松及預測老年脊柱內固定松動方面較DXA法更為準確。
李中實教授作報告
中日友好醫院李中實作了《高齡頸椎病患者治療方法選擇》的專題報告。他認為,高齡頸椎病患者合并疾病多、病情復雜、手術風險大,往往多個節段均存在病變,因而臨床上醫生通過患者癥狀、體征特點確定頸椎病的責任節段,盡量采取較小創傷的手術方式來解決患者的主要問題是關鍵。
洪毅教授作報告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洪毅教授結合多方面內容,回答了《老年脊柱疾病的康復相關問題》。他強調,老年患者脊柱外科手術之后需要配合適當的康復訓練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臨床上骨科醫生在指導老年患者進行脊柱康復的過程中,需要關注患者心腦血管系統、骨質疏松等風險,肌肉無力等問題,同時還要提醒患者預防跌倒。
劉寶戈教授作報告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副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寶戈教授分析了《老年脊柱退行性畸形致腰痛及功能障礙:獨立因素的影響》等問題。他認為,老年脊柱正常形態的維持既要靠骨骼的靜態支撐又要靠肌肉系統的動態支撐。對于椎旁肌力量不足為主要因素導致的脊柱冠狀位矢狀位失平衡患者中,采用S2AI螺釘固定糾正脊柱失平衡有優勢。
魯世保教授作報告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魯世保作了《高齡脊柱疾病患者的術前評估》的專題報告。他指出,高齡脊柱疾病患者存在衰弱、多病共存、多重用藥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手術風險較大。手術之前應進行多學科充分評估,找到術前需要糾正的問題,保證手術的安全性;術后應多多關注疼痛管理和加速康復的問題。
王強副主任醫師作報告
在病例討論環節中,北京醫院王強副主任醫師提供了一個老年腰椎管狹窄病例,患者同時合并有腰椎冠狀位和矢狀位失平衡、帕金森病。與會嘉賓就固定節段和減壓節段選擇作了深入討論,并對患者術后出現PJK的處理方式、翻修手術方案等內容進一步作了探討。
劉舒佳醫生作報告
隨后,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劉舒佳醫生帶來了一個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病例,與會嘉賓圍繞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優勢和劣勢作了深入討論,他們認為骨水泥進入人體雖然短期內陣痛效果好,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動,但是異物進入人體后也影響了骨組織本身的愈合,臨床應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討論掠影
更多會議精彩內容
識別下方二維碼觀看回放
與會部分嘉賓合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