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為緬懷我國老年學、人口學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鄔滄萍教授對學科建設的杰出貢獻,推動老年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與發展,2025年“鄔滄萍老年學發展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立德樓順利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得到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的支持。

此次研討會緊密圍繞“‘十五五’時期老年學創新與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紀念我國老年學的杰出奠基人鄔滄萍教授,彰顯他在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的卓越成就,傳承他深厚的學術思想、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與心系老年學的執著探索精神,為新時代老年學研究與老齡事業發展凝聚力量。

出席研討會的領導有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王紹忠,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月萍,華齡出版社副社長周宏(主持工作),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金龍,學術部(團體標準部)主任鄭志剛,公益事業部(培訓部)主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秘書長高宏。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副秘書長孫鵑娟主持。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王紹忠深切緬懷了我國老年學奠基人鄔滄萍先生,贊揚鄔先生以學術報國的精神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老年學、人口學學科,推動形成中國特色老年學知識體系。王紹忠會長指出,當前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十五五”時期是老年學發展的關鍵期。對于學科發展他提出三點意見:一是以學會為紐帶,推動跨學科融合與協同創新;二是堅持自主創新,構建立足中國實踐的老年學理論體系;三是強化人才培養,傳承學術薪火,為學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他呼吁學界以鄔滄萍先生為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于建偉理事長回顧了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來的發展動向。并表示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將持續弘揚鄔滄萍先生的學術思想、推動老年學學科的創新與發展,聚焦深化鄔滄萍學術思想的研究與傳播、推動學科能力建設、加強課題研究的系統支持等重點方向。他呼吁更多單位和個人參與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的建設和學術活動,共同探討符合中國國情的老齡化應對之道。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月萍表達了對鄔滄萍先生的崇高敬意,肯定其在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的卓越貢獻,強調傳承鄔先生“學術報國”的精神價值。她指出,本次論壇將進一步深化對鄔滄萍先生學術思想的認識,激發中國老年學的創新發展活力,助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此次論壇作為“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會議,能夠將鄔滄萍教授的學術思想與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為“十五五”時期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引、政策儲備和實踐路徑。

會上,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鄔滄萍老年學發展基金秘書長高宏受基金管委會委托,正式發布“鄔滄萍-李雅書老年學自主知識體系創新計劃”。該計劃將于2026年正式實施。資助計劃聚焦中國人口老齡化實際,旨在推動學術傳承、成果轉化、人才賦能與平臺搭建,形成中國特色的老齡化應對方案。該計劃重點支持45周歲以下、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青年人才,包括從事老年學、人口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支持方向包括:中國老年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研究;本土化老年學概念、方法論與實證研究;中國老齡政策與實踐創新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創新實踐案例;跨學科視角下的老年學知識整合與創新等。
在論壇的研討環節,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的多位專家學者從學科建設、老年價值、養老服務、跨學科研究、銀發經濟及實踐路徑等維度展開主旨發言,深入研討“十五五”時期老年學創新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翟振武就老年學學科建設和老年問題研究進行分析。他在回顧老年學學科建設歷史的基礎上,強調學科建設涵蓋碩士、博士點設立、人才培養、教材編寫、師資隊伍等多個方面,他認為核心在于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目前,老年學學科建設存在應用研究強勁而基礎研究、理論研究薄弱的結構性問題。為此,他建議“十五五”期間應著力把握和統一對學科建設的認識,推動建設重點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轉移,在科研基金分配中顯著提高基礎研究項目及資金的比重,以有組織、有計劃的方式系統開展自主知識體系研究,在長期堅持中不斷夯實學科根基,推動老年學可持續發展。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教授圍繞老年社會參與和老年價值展開論述。他指出,我國已進入長壽時代,必須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積極作用,彰顯其獨特價值。自2024年以來,我國老齡政策已由老有所養轉向老有所為,老年社會參與成為積極老齡觀的核心內涵。他強調,老年仍是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人生階段。積極的社會參與不僅有助于老年人功能的延續和發展,還能增強自我價值感、幸福感與獲得感,同時為我國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展望未來,推動老年社會參與應從轉變觀念、建構制度、搭建平臺、培育組織四個方面著力。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陸杰華重點分析了“十五五”時期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總體走向、現實困境和實踐路徑。他深入剖析了政策文件所提出的養老服務改革的五個關鍵轉向:從碎片化到體系化,從政府兜底到社會多元供給,從局部探索到整體布局,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從財政支持到多要素賦能。當前養老服務仍在頂層制度設計、供需平衡、資源要素保障、服務監管等方面存在短板。對此,他呼吁推動養老服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提升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胡湛教授就老年學的跨學科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強調老齡研究涉及經濟、醫學、社會等多領域,需要打破學科壁壘,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跨學科整合。他認為“銀發經濟”并非一個孤立概念,而是社會結構整體“銀發化”的體現,應以全局視角理解老齡社會的經濟與結構變化。此外,他還強調,在AI與大數據時代,傳統統計方法難以應對老齡研究中多因素復雜關聯的問題,未來需要依托算法和算力探索宏觀、中觀、微觀之間的橋梁機制,以推動老年學理論創新與學科自主發展。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重點闡釋了發展銀發經濟的中國方案。他指出,人口老齡化雖然對經濟發展帶來挑戰,但催生的銀發經濟有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頗具確定性和發展潛力的新賽道。隨著銀發群體規模擴大,我國已形成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關鍵在于推動其從人口規模支撐向消費實力驅動轉變。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在需求側要滿足老齡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新需求,在供給側要推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培育新業態,健全要素保障。同時,要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良性互動,促進銀發經濟規?;?、標準化、集群化和品牌化,打造高精尖產品與高品質服務,讓老年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教授回顧了鄔滄萍先生倡導“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探索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教育路徑”的思想,強調要在長壽社會背景下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辦法。同時,他重點介紹了其團隊開展的“以時間銀行推進老齡社會治理”的研究案例。他認為“時間銀行”理念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三條道路”,旨在打造“有愛的社會”,通過整合社會時間資源,實現人人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給者,構建無所不在的社會安全網絡。最后,他通過詩詞表達對鄔先生的懷念,指出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雖難卻可為,呼吁各界專家共同推進、共同努力。

鄔滄萍先生是中國老年學和人口學的重要開拓者與奠基人,為我國老齡研究與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創造性地提出“未富先老”“健康老齡化”“存在決定健康長壽”等重要理論觀點,奠定了學科發展的思想基石。本次研討會從多個視角探討了鄔滄萍先生關于學科發展的思想及其主要學術觀點,并緊密圍繞“十五五”時期我國老年學學科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就老年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重大議題展開研討,展現了鄔滄萍先生學術理念與時代課題的充分融合。鄔先生“治學報國、老有所為”的精神將始終激勵學界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為推動我國老年學的持續進步與創新發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