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11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辦學術大會,圍繞老齡政策、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服務實踐等關鍵議題開展對話,以學術智慧助力“十五五”時期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啟用。
本次大會為期2天,旨在匯聚“政產學研用”多方智慧,推動理念互鑒、資源互通、協同創新,服務國家規劃大局。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王紹忠會長致辭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王紹忠在致辭中說,人口老齡化帶來挑戰,也蘊含“長壽紅利”機遇。如何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共享發展成果,是重大課題。我們需立足國情,以學術確定性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用研究深度提升政策精度和服務溫度。
15日-16日,學術大會同步舉行7個平行會議,圍繞老年疾病臨床醫學、醫養結合、青年發展、地方實踐、志愿與公益服務、銀發經濟、老年健康等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應對人口老齡化要合國情
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億,占總人口的15.6%,標志著我國已經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李邦華司長
在學術大會的主旨報告環節,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司長李邦華介紹,我國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兩大戰略任務是:到2035年,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
民政部老齡工作司調研規劃處任娜處長
民政部老齡工作司調研規劃處處長任娜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將更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凈增近1400萬,同時疊加高齡化、少子化,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杜鵬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暢談“老齡研究的國際進展與中國比較”。他指出,單純移植西方理論或經驗,難以有效應對中國老齡化復雜的本土挑戰。應當深入解讀中國特有的社會變遷背景、文化心理機制與制度實踐邏輯,利用中國社會積淀的代際反哺模式、社區互助傳統以及老年群體在知識傳承、家風建設中的獨特價值,為構建具有東方智慧的老齡理論提供豐富養分。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吳玉韶,展望“十五五”時期養老服務政策與實踐發展趨勢。他預言,養老產業將向銀發經濟轉變,人工智能將重構養老價值鏈,從“人力密集型”轉向“數據智能密集型”。
健康是銀發經濟重中之重
?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陳虎副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陳虎,分析了“跨學科視角下的老齡化健康挑戰與研究路徑”。他認為,多重慢病已成為全球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威脅。他呼吁,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診療模式,構建多病共管、信息共享與協調的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具體包括:
——創新老年醫療服務模式:推動建立多學科整合團隊,打造“急性老年單元”,實現從單一治病向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轉變。
——構建智慧養老產業體系:通過開發適老化智慧產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居家養老的安全性與便利性。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將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規劃、住房設計和公共設施建設,打造無障礙的物理與社會環境。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認為,銀發經濟是“雙老經濟”,涵蓋兩大維度:首先是“為老”,即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經濟活動;其次是“備老”,給即將進入老齡階段做準備的經濟活動,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原新強調,應以全齡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視角,看待銀發經濟。銀發經濟大市場涉及衣、食、住、行、用、居、教、學、干、服、康、養、文、旅、葬等幾乎所有業態。未來,老齡社會將與社會數智化相互疊加;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
中西醫與機器人?多管齊下
截至2024年末,全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9.0歲,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2.8%,即每100名15歲-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22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
?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徐鳳芹所長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西醫結合分會主任委員徐鳳芹,在介紹“中西醫協同:構建中國式老齡健康服務體系新范式”時指出,中西醫協同,是應對老齡健康挑戰的破題關鍵。
徐鳳芹呼吁,把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多靶點干預”,與西醫的“精準診斷、擅長攻克明確病灶”的特點有機結合,推動中醫藥貫穿老年健康服務全鏈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壽命,形成更全面、個性化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殿生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陳殿生指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在生活輔助、護理陪伴、功能代償、安全監護、醫療康復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廣泛使用智慧康養機器人,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關鍵手段。
他稱,北航在關鍵機型上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例如研發出的助餐機器人,能幫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完成進食動作;床椅一體化機器人,可協助老人實現臥床與坐姿的平穩轉換,減輕護理負擔;保姆型護理服務機器人具備陪伴、提醒服藥、緊急呼叫等綜合服務能力。
陳殿生提到,未來的康養機器人,不應僅停留在替代人工的被動照護,而應融合康復醫學,通過機器人輔助訓練,提升老年人的運動與認知功能,實現積極康復。
他稱,其研發團隊正圍繞人機交互安全性、運動與認知功能退化機理建模、多任務協同等技術難題,開展機理研究與系統開發。未來的智慧康養機器人發展路徑,將從專用機器人逐漸向多功能機器人發展,最終實現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
?
?
2025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學術大會現場
在15日的學術大會上,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分別與麗水市人民政府、北京九華山莊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了“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共建啟動儀式。(完)